
陳美霞。1992。《認識兒童性侵犯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生活教育組。1993。《預防性侵犯兒童護身法寶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生活教育組。1994。《教導兒童預防性侵犯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1994。《飛越性迷宮 : 性教育活動手冊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生活教育組。1994。《讓孩子安全地成長》(棋)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梁陳金珍、黃麗屏、黎穎之及蕭鴻光。1995。《沉默的呼喊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陳美霞及鄧卓瑜。1996。《安全三步曲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生活教育組。
香港明愛家庭生活教育組。1996。《「我是這樣來的」親子活動手冊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1996。《童年性侵犯經歷研究報告書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防止虐待兒童會及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1998。《兒童性侵犯辨識及預防訓練課程訓練手冊》。香港:防止虐待兒童會、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陳美霞、譚素妘、陳淑琴、Grace K及Petty。1999。《不再是秘密 – 童年經歷性侵犯之重生者的心聲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及教育署。2000。《保護自己、我做得到 – 預防兒童性侵犯小學教材套》。香港:教育署。
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2001。《「我不曾告訴別人」治療小組導師手冊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楊志華及候雪媚。2006。《走出陰霾.活出自己 – 性侵犯輔導自助手冊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童年創傷輔導服務。
明愛曉暉計劃性侵犯綜合輔導服務。2006。《孩子不用怕》。香港:萬里機構.萬里書店。
明愛曉暉計劃童年創傷輔導服務。2007。《從生存到生活論文集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童年創傷輔導服務。
明愛曉暉計劃性侵犯綜合輔導服務。2009。《從生存到生活 – 走進創傷輔導的旅程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童年創傷輔導服務。
明愛曉暉計劃性侵犯綜合輔導服務。2009。《從生存到生活2005 - 2008服務報告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童年創傷輔導服務。
明愛男士成長中心。2009。《青出於「男」 – 新型男故事》。香港:明愛男士成長中心。
明愛曉暉計劃情性教育輔導服務。2011。《現今青少年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評價研究結果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。
明愛曉暉計劃情性教育輔導服務。2011。《戲劇訓練與青少年內省智能發展試驗計劃報告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。
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。2011。《以孩子為本、以家庭為本 – 特殊學習障礙社區支援模式社會工作實務書冊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。
陳德茂。2012。《被遺忘的主角 – 反思男性性侵犯倖存者的創傷研究報告》。香港:明愛曉暉計劃童年創傷輔導服務及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。
陳永懿及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。2013。《生命重塑 – 曾有性侵犯他人問題的尋找真我的故事》。香港: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。
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。2013。《重新起步 – 曾有「性侵犯他人」行為人士重建積極生活之路》。香港: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。
香港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。2014。《實幹社會服務案例彙編(五)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。
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及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。2014。《生命故事 – 探索「性侵犯他人」問題、對策與生命盼望》。香港: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。
秦安琪、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及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。2014。《生命盼望與對抗 – 「性侵犯他人問題」敍事共行研究》。香港:明愛朗天計劃性健康重建服務。
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婚姻治療專業發展小組。2014。《情緣渡.婚姻治療–督導篇》。香港:香港明愛家庭服務。
山本直英及木原千春。1992。《畫說性 – 健康成長系列一.少年成長的喜悅(1).生命是什麼》。台灣: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山本直英及木原千春。1992。《畫說性 – 健康成長系列一.少年成長的喜悅(3).從戀愛到成家》。台灣: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天主教香港教區關顧同性吸引人士牧民小組。2014。《「天主教會如何看同性戀及相關的課題」特刊一》。香港:天主教香港教區關顧同性吸引人士牧民小組。
天主教醫學會(張美娜譯)。2008。《同性戀與希望 – 有關「同性吸引傾向」的問與答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文思慧、蔡寶瓊編 (1997)。《性教育再思教育工作者參考手冊》。 香港教育研究所。
伍婉婷。2011。《放棄以後 – 少女墮胎實錄》。香港: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。
列小慧。2012。《媽媽不想錯下去》。香港:突破有限公司。
安達倭雅子及木原千春。1992。《畫說性 – 健康成長系列一.少年成長的喜悅(5).你不能不知道》。台灣: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何念慈。2008。《十六歲後才上床?》。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余詠賢、曾浩斌及羅偉安譯 Stephen Arterburn and Fred Stoeker。2004。《好男人性戰實錄 - 青年篇》。香港:天道書樓有限公司。
吳庭亮。2013。《真情珍性 – 有價值的情性教育》。香港: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。
吳慧華。2014。《真男真女 – 有價值的情性教育》。香港: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。
吳穎英醫生(2012)。香港青少年性教育,滋心話集。18(2)。 紅絲帶中心出版。
吳麗娟譯 Albert Ellis。1996。《讓我們更快樂.理性情緒教育課程》。台灣: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。
呂宇俊及文珮君。2009。《通識愛情心理學》。香港:呂宇俊教室有限公司。
李奕。2011。《援交告白》。香港:意象創意媒體有限公司。
李雅玲、郭玉蓮、陳嘉敏、黃超文及方慧敏。。2011。《姻源同心分享集》。香港:聖雅各福群會灣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。
阮達智譯 Gregory K. Popeak。2009。《小鳥會,蜜峰也會的背後 - 從尿尿開始的性教育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防止性騷擾委員會。2012。《防止性騷擾教育光碟》。香港:防止性騷擾委員會及香港中文大學。
防止虐待兒童會。1998。《保護兒童訓練手冊》。香港:防止虐待兒童會。
防止虐待兒童會。2001。《「預防兒童性侵犯」訓練手冊》。香港:防止虐待兒童會。
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。2008。《這份禮物該給誰?– 與子女談性》(家長版)。香港:天主教教育事務處。
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。2008。《這份禮物該給誰?– 與你談性》(學生版)。香港:天主教教育事務處。
明光社。2011。《性教育教師講座VCD 1 - 6》。香港:明光社。
明光社。《性教育教師訓練系列八「青少年如何面對網絡性陷阱」教案》。香港:明光社。
明光社。2010。《認.同 – 關心同性戀》。香港:明光社。
林滿馨及余非。2003。《新世代婚姻與愛 – 離婚故事六題試析》。香港:突破出版社。
邱貴生及吳穎英。2006。《性在有情》。香港: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。
社會福利署。1997。《談情說性少年時 – 家長性教育資料套》。香港:社會福利署。
邵家臻及鄭文。2013。《性教育是咁的》。香港:紅出版(青森文化)。
柯淑敏。2001。《兩性關係學》。台灣: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洪翠娥譯 Sylvia Deinert, Tine Krieg, Ulrike Boljahn。2001。《家族相簿》。台灣:和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洪蘭譯 Leonard Sax。2006。《養男育女調不同》。台灣:遠流出版公司。
洪蘭譯 Leonard Sax。2011。《棉花糖女孩》。台灣:遠流出版公司。
香港小童群益會。1996。《親子性相近?– 青少年的性態度及行為:家庭角色研究報告》。香港:香港小童群益會。
香港小童群益會。2001。《「至IN新一代:預防愛滋病朋輩計劃」活動程序篇》。香港:香港小童群益會。
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。2010。《認識性傾向 – 家長老師錦囊》。香港:香港小童群益會。
香港小童群益會課餘託管服務。1998。《「性教育」程序套》。香港:香港小童群益會。
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。《家庭生活教育教師手冊》。香港: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。
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愛與生命教育組。2008。《婚前性行為,有何不可?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香港天主教教區教理中心及「示」編輯委員會編著。1994。《道在家中 – 家庭教理》。香港:「示」編輯委員會。
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。2010/12。《14歲以下男童無性交能力的普通法推定摘要》。香港: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。
香港青年協會。2008。《談談情.說說愛》。香港:香港青年協會。
香港青年協會。2010。《戀愛必修課 – 青少年戀愛教育活動手冊》。香港:香港青年協會。
香港青年協會學校社會工作組。2014。《戀愛通識課》。香港:香港青年協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《性騷擾》(單張)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《拍拖錦囊之如何應付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性要求》(卡)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《青春IN card》(單張)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1998。《家庭通「性」》。香港:明窗出版有限公司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1998。《德德家家幼兒性教育圖書系列.人體博物館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1998。《德德家家幼兒性教育圖書系列.我從哪裏來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1998。《德德家家幼兒性教育圖書系列.男孩子、女孩子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1998。《德德家家幼兒性教育圖書系列.德德家家小戰士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1998。《親子性教育活動手冊(青少年篇)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3。《如何向孩子談"性"系列1: 基礎篇、我從哪裏來?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3。《如何向孩子談"性"系列2: 性別角色、認識性侵犯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3。《親親孩子談談性之生命起源.保護自己》。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4。《性教育兒童樂園 – 9-12歲兒童遊戲書》。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5。《孩子100個SEX Q&A》。香港:香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5。《論盡性好奇(I) – 青少年性問性答》。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6。《論盡性好奇(II) – 青少年性問性答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8。《假如我不是異性戀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09。《懂得愛.愛得喜 – 青少年心性教育運動戀愛教育電腦光碟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10。《我們都有第1次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2014。《青少年與性研究2011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及香港電台電視部。2007。《「性本善」家庭性教育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組。2013。《戀愛,中伏了!40個青少年的意亂情「謎」》。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及學校社會工作服務。2005。《互動校園 – 談情說性教材套》。香港: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出版。
香港遊樂場協會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。2014。《孕育愛.生命樹–未婚懷孕青年支援計劃「青少年與性及未婚懷孕」調查及敍事取向研究報告書》。香港:香港遊樂場協會。
香港電台電視部。2008。《性本善.學校性教育通識教材》。香港:香港電台。
孫雲曉、李文道。2011。《女孩危機 – 女孩家長必讀手冊》。三聯書店(香港)有限公司。
孫寶玲及孫諾。2010。《噢,女兒戀愛了 – 父女交日記》。香港:突破出版社。
晏涵文。2004。《性、兩性關係與性教育》。台灣: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。
晏涵文。2007。《性、兩性關係與性教育》。 台灣:心理出版社。
晏涵文及黃富源。2002。《家庭性教育》。台灣:一家親文化有限公司。
消費者委員會。2009/08。《選擇》。香港:消費者委員會。
消費者委員會。2013/08。《選擇》。香港:消費者委員會。
高柳美知子及木原千春。1992。《畫說性 – 健康成長系列一.少年成長的喜悅(2).從小孩到大人》。台灣: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高柳美知子及木原千春。1992。《畫說性 – 健康成長系列一.少年成長的喜悅(4).大人為什麼要做這種事》。台灣: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區祥江。2011。《戀愛的38個真相》。香港:青鴻出版社。
區祥江。2011。《結婚前要知道的46件事》。香港:青源出版社。
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生命天使教育中心。2010。《少女孕記 – 十四位年輕父母成長掙扎的故事》。香港: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。
婦女關注性侵犯聯委會及防止虐待兒童會。1991。《如何教導兒童預防性侵犯–導師手冊》。香港:婦女關注性侵犯聯委會及防止虐待兒童會。
張小芬策畫主編。2011。《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教材與教學媒體》。台灣: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。
張思敏譯 Tom and Judy Lickona, William Boudreau。2008。《性、愛與我 – 正確的抉擇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張美娜譯 Brian Clowes。2008。《「致命」安全套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2008。《婚姻與家庭牧民指南(修訂版)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2012。《美好婚姻.開始》。香港: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。
梁柏堅。2011/01/01。《Breakazine!011 – 親密現場》。香港:突破出版社。
畢淑敏。2005。《心靈7遊戲》。香港:三聯書店(香港)有限公司。
許思寧譯 Hayley DiMarco and Michael DiMarco。2011。《下一站,戀愛 – 炮製甜密愛情七件事》。香港:天道書樓有限公司。
陳芝音譯 Mary Beth Bonacci。2005。《真愛Q&A》。台灣:光啟文化事業。
陳金定。2004。《兩性關係與教育》。台灣: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。
陳滿鴻譯 John F. Harvey。2013。《同性戀與天主教會》。香港:天主教香港教區關顧同性吸引人士牧民小組。
陳滿鴻譯 Mary Healy。2011。《來自伊甸的男人和女人 –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身體神學導讀》。香港: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。
陳潔凌及李婉嫺。2006。《論盡性好奇(II) – 青少年性問性答》。香港: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。
陳潔華及蔡寶瓊編著。2012。《性別顯微鏡 – 教育與個人成長》。香港:香港城巿大學出版社。
程翠雲、甘孟麟、李玉霞及鄭艷琳。1999。《乘性追擊》。香港:更新資源(香港)有限公司。
程翠雲。2003。《談談情、說說性》。香港:零至壹出版社。
程翠雲。2004。《我的疑惑有誰知?》。香港:零至壹出版有限公司。
程德欣。2004。《戀愛Outlook》。香港:香港青年協會。
新生精神康復會。《風雨童路》。香港:新生精神康復會。
新婦女協進會。2011。《性.點解》。香港:新婦女協進會。
葉蟬芬譯 Joshua Harris。2001。《不再約會》。香港:香港學園傳道會。
福島邦男譯 中山美里。2009。《我的16歲援交手記》。台灣:文經出版有限公司。
劉如菁譯 Henry Cloud and John Townsend。2002。《為約會立界線》。台灣:道聲出版社。
劉夢雲譯 Kent Christman, Donna。2007。《幼兒性教育》。台灣:華騰文化。
潘心慧譯 Shannon Ethridge。2007。《塑造未來好女人 - 與你的女兒坦率談性》。香港:天道書樓有限公司。
潘貞璇譯 Malcolm & Meryl Doney, Nick Butterworth and Mick Inkpen。2007。《是誰造了我?》。台灣:光啟文化事業。
蔡黎悅心。1992。《孩子的疑惑》。香港: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。《自我檢查乳房可以及早發現乳癌》。香港:香港政府印務局。
謝健國譯 Stephen Arterburn and Fred Stoeker。2005。《塑造未來好男人 - 與你的孩子坦率談性》。香港:天道書樓有限公司。
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。《性別平等–教育教材套》。香港: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。
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。《甚麼是性暴力》(單張)。香港: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。
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。《慎防性騷擾》(單張)。香港: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。
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。2008。《預防性暴力教材套》。香港: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。
蘇美智。2012。《我們的同志孩子》。香港:三聯書店(香港)有限公司。
護苗基金。2010。《「小學生性知識」問卷調查》。香港:護苗基金。
護苗基金。2012。《「高中生性知識」問卷調查》。香港:護苗基金。
Anything & Everything。2008。《香港性事》。香港:Anything & Everything。
Diane Loomans and Kim Howard。2005。《自尊國裡的可愛家族》。台灣:光啟文化事業。
Amber Madison. (2010). Talking Sex With Your Kids. USA: Adams Media, F + W Media, Inc.
Billings Family Life Centre. Creative Love Christian Sexuality "Loving in the 90's" Relationships Programme. Australia: Billings Family Life Centre.
Christopher West. (2008).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The Body - Student Workbook. USA: Ascension Press.
Deborah M. Roffman (2001). Sex and Sensibility: A Parent's Guide to Talking Sense about Sex. USA:Perseus Publishing
Denborough, D. (2008). 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: Responding to Individuals, Groups, And Communities Who Have Experienced Trauma. Australia: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.
Edited by Marlon Castillo Ramirez. (2000). Sex-Talk with Kids & Teens. Episcopal Commission on Family Life of the Catholic Bishop's Conference of the Philippines and Human Life International-Asia.
Elisabeth Kubler-Ross. (2010). On Death and Dying. USA: Macmillan Pub.
Evelyn Billings & Ann Westmore. (2004). The Billings Method. Australia: Anne O'Donovan Publishing Pty Ltd.
Frances Grunberg, Carolyn Neighbor, Patricia Shields and Janice Sippel. (1987). Feeling Yes, Feeling No - A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Program Curriculum Guide. Canada: Student Services Vancouver School Board.
Lennart Nilsson. (1982). A Child Is Born Completely Revised Edition. USA: Delacorte Press.
Lora Tan. (2003). I AM S.T.R.O.N.G. for Love (A module on Decision-Making for Fourth Year High School). Philippines: Inkwell Publishing Co., Inc.
Louise L. Hay. (1984). You Can Heal Your Life. Hay House, Inc.
Maureen Lyon and Christina Breda Antoniades. (2009). My teen has had sex: now what do I do? USA: Fair Winds Press.
Petula Sik Ying Ho and A. Ka Tat Tsang. (2012). Sex Desire in Hong Kong. Hong Kong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.
Presented by BillingsLIFE Leaders in Fertility Education. (2006). "Loving For Life" Relationship Programs based on Christian Sexuality - Choosing To Love. Australia: Billings WA.
Scott D. Miller, Barry L. Duncan and Mark A. Hubble. (1997). Escape from Babel: Toward a Unifying Language for Psychotherapy Practice. USA: W. W. Norton & Company, Inc.
Sternberg, Robert J. (1986). “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.” Psychological Review, Vol 93(2). USA: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
Virginia Satir, John Banmen, Jane Gerber and Maria Gomori. (1991). The Satir Model –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. USA: Science & Behavior Books, Inc.

